发新贴回复
返回列表1

查看:37295     * 贴子主题:【原创】《为什么都怀念过去的“年”》

帅哥:一品江南



积分:5841
注册:2014-07-04
沟通:
Post By:2018/2/2 9:10:26
怀旧,是人性格上共有的特质。只是有的浓重,有的轻淡罢了。

这些年来,每到临近年关,人们在为这一隆重节日的将至而隐隐兴奋喜悦的同时,亦不免常生出“感觉越来越没有年味了”“现在过年没有以前有意思了”等诸如此类的慨叹。

当对一种沿袭了千百年的习俗失掉兴趣和好感,生活的意义和美好便会暗淡许多。这就像在一个爱慕了许久的情人身上再也找不到激情一样,无疑是令人难过悲哀的。

而实际上,在变化运动的物质世界中,不论宏观的个体还是微观的个体,作用和影响都是相互的,没有什么能在岁月的淘涤中恒久保持样貌,不失丝毫色质。

年,亦如此。

不过,作为一种根深蒂固、源远流长的文化,年的含义内核始终不渝。改变的,是外在表现形式。

和现在比起来,以前过年的确有更多的趣味可言……

一进腊月门,年味就浓起来了。沉寂了一冬的村子,也仿佛一下子就有了生气。人们进进出出、忙这忙那,碰了面互相打招呼,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欢喜,谈论的也多是与年有关的:

“真快啊,又好过年了……”

“是啊,真不抗混。好赶集置办年货了,哈哈……”

“可不是,真好置办了……”

互相会心地一笑,便赶着去各忙各的。平淡的日子中,正是因为有念想和盼头,每个朝夕才令人向往,生活才不那么单调乏味。

我家在村里属于要好的,对过年这样的重大节日一直比较看重和讲究,自然忙年的时间更长,履行的环节更多。

过了腊八,奶奶和母亲就忙活起来,开始着手准备豆包、米面等面食。

豆包馅儿的主料是地瓜干,再掺加少许红小豆,吃起来绵软香甜。地瓜干在大锅里煮熟放凉后,需在碾盘上碾碎。村里只在村西头河岸边有一盘碾,用的人家很多,所以经常需要赶早去,才能挨上号。天冷,包好的豆包可以存放很长时间,不用担心发霉坏掉。

这是我最喜欢吃的豆包。此后,家里渐渐不种地瓜了,没有了地瓜干。再包豆包时,馅儿多用别的东西代替,总吃不出之前的味道。

米面的主料是玉米面,平日吃不到,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做。和好面后,放在锅里蒸,圆圆的,像一个大饼。熟了后,蓬松起来,如面包一般,升腾的热气里夹带着甜香,引人垂涎。

实行包产到户之前,粮食产量有限,各家日子都比较紧巴,白面馒头等捞不着敞开了吃,所以米面等其他用粗粮做的面食主要用来作为补充。

运气好的话,碰上暖和天,便可跟着大人去赶年集。瓜子、点心、鞭炮、蜡烛等吃的用的,有大人去挑选去讲价去卖,不用小孩子操心,而我对这些也没兴致——我喜欢的是看那些挂在墙上或铺在地上的色彩艳丽、各式各样的年画。

卖年画的摊儿一家挨一家,长长的一溜。我从这头看到那头,一张张一幅幅地仔细端详,生怕错过了精彩之处。而最吸引我的,是那些反映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的年画,像什么《杨家将》《岳飞传》《罗成招亲》《画中人》等等,且总是被里面的主人公羡慕得不行,经常幻想着自己能成为那样的人该多好。

但梦想终抵不过现实。每次总在我看得津津有味、沉迷其中时,便被卖完东西的父亲或母亲硬拉着离开了。即使长大后自己去赶年集,我仍然喜欢到那些年画摊前转转看看——不为别的,只为寻找一种失去多时的感觉。

对于每个人来说,最深切最难忘的记忆大都是关于儿时的。因为所思所为、一言一行都带着纯真质朴的本色,没有虚伪做作,没有私欲杂念,可以让人安心收纳深藏。

过了腊月二十三,过年的日子可以掰着指头数了,家家户户进入真正的“忙年时间”。

我上学那会儿,寒假也就3个周,也不像现在放得这么早,基本都是小年那天才放。发下考试卷子,老师念念成绩,开完放假会,便捧着“三好学生”奖状兴高采烈地跑回家,开始享受这一段早早就盼望着的美好时光。

从小年到除夕这七八天,每天要忙哪些事,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:二十三糖瓜儿粘,二十四扫房子,二十五磨豆腐,二十六炖大肉,二十七宰公鸡,二十八把面发,二十九蒸馒头,三十晚上熬一宿……虽然不一定都按部就班地照这样的步骤来,但要准备的物什、要干的活却是差不多的。

我小的时候,家里基本都在腊月二十四那天扫房子,俗称“扫灰”。那是颇费事、颇辛苦的一桩营生。先把屋里的桌椅条凳、瓶瓶罐罐等都挪到天井,然后拿笤帚把墙壁上、顶棚上及边边角角一年沉积的灰尘清扫干净,接着拿抹布把屋外的家具、器皿等擦拭干净,再一样一样搬回屋里。干完这一套活,大约得用一天时间,人到最后往往累得筋疲力尽。但看着窗明几净、利索整洁的家,心里还是很欣慰。

再后面几天,母亲和奶奶就开始做馒头、枣饽饽等供祭用品,这也是重头戏。祖辈上一直传承奉行着过年的一些传统礼节,供奉神灵需要馒头、枣饽饽等,加之正月还要伺候一拨一拨的客人,所以得做好几锅口才能够吃够用的。

这时,灶间的两口大锅就闲不住了。风箱呼呼拉着,孩子胳膊粗的木柴在锅灶里熊熊燃烧,白花花的热气从锅盖下冒出,在屋子上半截萦绕回旋,如腾云驾雾一般。老是不断烟火,炕头也总是热乎乎的,坐上去就不想再下来,无论对谁都具有满满的诱惑力。

摆供用品中,公鸡是必不可少的。每年一开春,母亲便会买十只八只鸡仔养在院里,待长大后会专门留出一只过年时用。我想这只鸡要是知道自己的命运结局,每天的心情应该是很糟糕的。值得欣慰的是,对于每年“牺牲”的公鸡,父亲给予了其应有的尊重。自己不敢杀,每次都是找南街的一个叔叔帮忙。据说他很在行,知道在哪里下刀可以让公鸡走得不那么痛苦。

实情是不是这样,我也不知道。因为我也是从来不敢近前看的。

大年三十这一天,是最令人欢快的,也是比较劳碌的。

往往一大早我便被父亲叫起来,指使着干这样那样的活,挂灯笼啦,贴春联啦,打纸钱啦,搭天地棚啦……而我最盼望的是快点挂上像年画一样的宗谱,这样才有过年的样子。

但父亲对此显得庄重而严肃,一般都是吃过午饭后才恭恭敬敬地把宗谱、财神爷挂到正屋北墙上,再在前方的方桌上摆上瓜果、鱼、肉等各色供品及烛台、香炉、酒盅等供器。且告诫我们从现在起不能大声说话,更不准说脏话,说要是被神仙听到了,会受到惩罚的。

所以,虽然每年到了年三十都期待父亲早点挂上宗谱,而一旦挂上,心里便有点惴惴不安,生怕自己做错什么而不幸被神仙撞见。
不过,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和那所谓的“神仙”一直相安无事,便知道之前的担心都是多余的。

村子里大多数人家的传统是三十下午开始包饺子,分两样包,一样是傍黑天吃的,另一样是半宿除夕时吃的。傍黑天吃的饺子和平常吃的一样,没啥特别。而除夕时吃的饺子就有讲究了,要包上钱,包上枣,包上红糖等,寓意财源广进、日子甜蜜。

而等饺子包完,基本就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了。父亲便备好香纸,叫上我们,和同族同宗的人一起到祖茔去“请年”,也就是把已故的祖先“请”回家过年。

村子人去请年的时间都差不多,仿佛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了。老老少少,三五个一拨,七八个一帮,说笑着,嬉闹着,村里村外一下子就热闹起来。不管认识不认识,碰了面都互相招呼着、寒暄着,言语中满是热情与兴奋。

到了祖茔,烧上香、纸,放了鞭炮,磕过头,叫一叫祖先的名字回家过年,这就算是“请年”了。

这些年来,随着儿子长大,每次“请年”,我便带上他一同去。父亲拿着香纸走在前面,腰板挺直,步子轻盈,似返了年轻。我知道,此时此刻,对于面前的那抔黄土,他将感到是没有愧疚的!

请年回来,吃过傍黑天的饺子,大人们便围坐在火炉旁或炕头上拉家常,开始守岁。小孩子则呼朋引伴,口袋里装上鞭炮,点上一支香,跑到大街上在寒风中乒乒乓乓地放起来。

在黑夜中,家家后窗都透出或明或暗的灯光,夹杂着饭菜香味的烟气从缝隙散出,消融于屋檐之上的夜幕中,庭院里回荡着欢声笑语,门上的灯笼在风中摇曳……一年365天,也许只有这天晚上,一家人才靠得这么近,村子里才有这般温馨的景象。

到了11点来钟,父亲便催促着开始准备“过年”了。

他先拿上香、纸,提着灯笼,到大门口外进行“接灶”“迎神”等仪式。回到屋里,再把馒头、枣饽饽等供品摆放到宗谱、财神爷前的桌子上,酒盅斟上酒,点上蜡烛,烧上香。母亲则在灶间忙着烧火,下饺子。

饺子煮熟后,先要供各路神灵。舀在一种很秀气的小瓷碗里,每碗5个,宗谱和财神爷那儿一般各摆5碗,灶王爷等其他供奉的神灵前一般摆3碗,碗上再放一双筷子。每个神位前烧过两沓纸钱后,便依次浇奠酒和饺子,相当于请祖先歆享美食了。

小孩子不懂这些规矩和门道,所以捞不着动手参与,只有跟在大人后头好奇看着的份。由我挑着杆子放鞭炮——这是我能做的觉得比较有面子的事。

方近左右的村子,“过年”的时间段都差不多。出门听听,鞭炮声此起彼伏,燃得快的,燃得慢的,沉闷的,响亮的,近的,远的,交织在一起,如汹涌的浪涛滚滚而来。

履行完这些程序,一家人便坐下来吃年夜饭。对小孩子来说,最大的诱惑和快乐莫过于在饺子中吃出“钱”来。仔细端详掂量后,夹起一个放到嘴里,试探着慢慢咬下去,若能触到硬邦邦的东西,便知道“中奖”了,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。若这一个没吃出惊喜,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上,直到撑得吃不下了才罢休。

我们家的传统是,吃过年夜饭后便要摸黑去给同族同宗的长辈拜年。先从最年长的开始,问过“过年好”后,便对着正北的宗谱磕头。每到一家都要寒暄上一会,走完这一圈差不多就到凌晨两三点钟了。结束后,再各自回家歇息一会儿,准备迎接新一年黎明的到来。

大年初一这天,大人孩子都穿上新衣裳,街坊四邻你来我往,穿东走西,互相磕头拜年,互送问候祝福。过去一年的喜与悲、失与得,都在这热烈的气氛中化为乌有;新一年的希冀和打算,在关切慰心的话语中更加坚定。

那时候过年,没有人低头抱着手机,没有人整天守着电脑,没有人早晚围着电视,电子产品、网络游戏等时尚玩意还都极其遥远。人们都怀着诚意和敬重,借着这样一个吉祥日子,围拢在那个叫“家”的地方,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、情与情的交融,以朴实本分而不失体面的方式,赋予了这个节日应有的内涵和尊严。

在物质生活相对贫乏情况下的年,人们却过出了精神生活上的富足。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和灵魂离着家园都很近,没有远去,更没有迷失,对每一样物事都怀有深深的情愫和难易的忠贞,都亲历和体味着深蕴于这个过程中的乐趣和幸福,收获着超越感官享受的充实和满足。过年,不单是见证新旧光阴的交替,也有心灵的洗礼和心情的寄托,容不得丝毫慢待。

万物皆有灵性,只有投入全部精诚,才会感触到它强烈的回应。不躁不馁,有情有义,精神的世界方可绿意葱茏。

放下该放下的,弃掉该弃掉的,找回该找回的,让放浪的脚步回归原点,诚恳善意地对待生命,用心去过每一个年,就可以重新嗅到熟悉的年味。
桃李春风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灯。
以文会友微信号 jmwgx2014
<<上一主题|下一主题>>
返回列表1
Powered by ShuzirenCms © 2003-2024 Shuziren.Com ,All rights reserved.
Processed in 0.0121 second(s)